立秋后宝宝发烧 需分情况就医
秋季是往往是宝宝发烧的高峰期,尤其到了立秋之后,天气逐渐转凉,又到了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。许多家长也打来电话,说宝宝很容易发烧,情况严重的宝宝还会出现情绪不稳定、脸色苍白、腹泻、恶心呕吐等其他异常表现。去看病吧,人太多,担心被传染;不去吧,又担心孩子烧坏了。这种情况下,到底该不该带孩子去看病呢?
有经验的父母总结出这样一句话:“看了一辈子儿科,其中80%—90%都是呼吸道疾病”。虽然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,肺炎是5岁以下孩子的头号杀手。但家长也不用过分紧张。掌握一些原则很重要,分情况到门诊就医可以给宝宝提供最好最适当的治疗。
体温38摄氏度以下,不用着急去医院
如果孩子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下,只是咳嗽、有痰、流清鼻涕,不用着急去医院看,也不要给孩子吃抗生素,吃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就可以。特别是在夏天,孩子有时还伴有腹泻症状。这时,可以吃些藿香正气。
38摄氏度以上,分情况对待
孩子体温达到38摄氏度了,但精神状态很好,照样满地玩,可以吃退烧药同时进行物理降温。注意给孩子多喝水,多吃西瓜、冬瓜和苦瓜。如果吃药后,孩子体温依然升高,且伴有呼吸急促、面色苍白等症状,要马上去医院检查。
超过39摄氏度马上去医院
如果孩子起病急,体温超过39摄氏度,咳嗽、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难、烦躁不安、精神萎靡、面色苍白、食欲减退,有时伴有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婴儿可表现为呛奶、口吐泡沫、咳嗽。家长这时要特别注意了,孩子可能得了肺炎,要立刻去医院检查。
立秋后宝宝发烧护理
立秋过后,各类“秋季病”开始“骚扰”抵抗力低的小宝宝们。此时应注意,夜里不要让宝宝受凉,尽量少用空调和电扇,注意冷暖变化,以防疾病“秋后算账”,家长要想宝宝少发烧,日常的细心护理必不可少。
由于宝宝个体存在些许差异,发热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,用手触膜四肢及额头往往会误认为孩子不发烧,最好以触摸胸腹部感觉为准。有时孩子可能因感冒而发高烧,可手足摸上去却感觉冰冷,直到体温逐渐下降以后,手足皮肤才又慢慢热起来。
假冷真热的原因主要是小儿、特别是婴幼儿的四肢血量少于内脏,由于供血不足,四肢本身就较成年人容易发凉。
不少家长不了解这种情况,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,就误认为孩子受寒怕冷,马上用厚衣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起来,结果小儿的体热得不到及时散发,体温越升越高,甚至发生高热惊厥或“中暑”现象。
在孩子发烧时最好不要洗澡,洗澡虽然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但是宝宝在洗澡后都会比较清醒兴奋,不利于睡眠,而且容易再次受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