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育儿 > 育儿手册 > 正文内容

新生宝贝儿需警惕“病从脐入”

微客居2023年08月16日 21:28:27育儿手册699
因工作原因,无精力运营,欲转让该域名(weikeju.com 味可居,威客居、微客居)及数据 。合作联系方式:cnganen@wo.cn

  新生儿最怕的是“病从脐入”,这是因为脐带结扎后留有脐血管断口,由于脐部感染时有细菌繁殖,细菌及其毒素很快就进入脐血管的断口处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。

  新生儿的脐部,若接生时消毒不严格,或家长护理时不注意,就会引起脐部发炎、出血、渗出、有脓液、脐轮红肿等。

  若有上述症状出现,尤其是脐轮红肿,有脓性分泌物,那就是脐炎,应及时去医院就诊。

 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,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缺乏,有可能很快地由菌血症发展为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。更为严重的是,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,约有30%~50%的败血症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,病势凶险,死亡率高,幸存者也常有合并症,如硬脑膜下积液、低钠综合征、失明、失聪、癫痫或痴呆等。

  一旦患败血症,临床症状极不典型,不像成人那样有高热,而是表现为少吃、少哭、少动或不吃、不哭、不动、黄疸加深,缺乏医学知识的母亲往往没有引起警觉。

  有一位母亲,孩子出生8天,吃奶很少,皮肤黄疸很深,不发热,不大哭也不大动,她还以为宝宝很乖,没有在意。过了3天,看看孩子皮肤越来越黄才着急了,抱来看玻医生问过病史要体检时,发现这孩子面色苍白,全身冰凉,心跳、呼吸均已停止了,而母亲还不知道。面对如此情景,年轻的母亲悲痛欲绝,呼天抢地的大哭。

  医生专家提醒家长,正因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症状很不典型,后果又十分严重,所以要努力做好预防工作。新生儿败血症除了产后脐部及皮肤感染外,在产前及产时都可由于细菌侵入而发病,因此孕妇在产前要防治感染性疾病,加强围产期保健,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。有些孕妇突然分娩(急产),由于消毒措施跟不上,很可能引起新生儿产时感染,因此对新生儿要预防性的用抗生素并严密观察。

  为了防止脐部感染,新生儿出院后,医院给带回稀碘酒、龙胆紫、双氧水及消毒棉球等。母亲可用上药给婴儿脐部消毒。同时尿布要勤换消毒,尿布不要覆盖在脐部,以免厌氧菌生长繁殖。预防脐炎,最好能为小儿创造一个洁净的、近乎无菌的环境,母婴最好采用抗菌系列产品,如抗菌织物制成的床上用品、内裤、毛巾及婴儿尿布等。

  专家点评

  肚脐是宝宝出生后第一个与外界接触的“伤口”,易受感染,且此部位血管丰富,一旦感染就很容易引起败血症,后果严重。所以初为人父母,除了兴奋外,平时要多留心观察,发现问题要及时找医生。除了搞好清洁卫生外,在宝宝百日之内,不易有太多的人来探望,以免造成感染。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本站文章来源自创及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。

如需发布您的商业信息,请注册成为本站会员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eikeju.com/post/2388.html

标签: 新生儿疾病

“新生宝贝儿需警惕“病从脐入”” 的相关文章

BB拉不出 妈妈别用肥皂帮倒忙

BB拉不出 妈妈别用肥皂帮倒忙

  宝宝便秘,作为爸爸妈妈的你是用肥皂条、肥皂水、开塞露还是直接用手帮宝宝通便?这些方法都错了!以上的通便土法对宝宝的健康都有一定的不利,长期使用还容易使宝宝产生依赖,不利于宝宝的自主排便。如何帮宝宝...

注意这些细节 女儿养得更漂亮

注意这些细节 女儿养得更漂亮

  女孩子都是爱美的,美并不绝对是看外表的,美丽都是内心散发出来的,家有小公主的你,不必烦恼,跟随小编一起,探讨一下美丽女孩是怎么成长的。   第一,注意日常生活小习惯   日常的生活小习惯对...

家长“五过”孩子“五无”

家长“五过”孩子“五无”

家长的“五过”,带来孩子的“五无” 第一个过失是家长过高的期望,带来孩子的无望。 做父母的有时候对孩子期望值过高,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压力大。去年高考(微博)结束,“知心姐姐”讲师团接到一个妈妈的电话...

孩子不喜欢的言行 你做过吗?

孩子不喜欢的言行 你做过吗?

不要以为“幼稚”是孩子们的专用名词,其实在孩子心目中妈妈也会做出幼稚的事情。以下盘点的是在孩子心中妈妈的10大幼稚“言行”。 NO.1 老问我阿姨亲,还是妈妈亲?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,把孩子的...

导致婴儿营养不良5种喂养方式

导致婴儿营养不良5种喂养方式

  其实父母喂养方式不当也有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。下面的五种错误的喂养方式父母应该提高警惕。   错误的喂养方式一、不给宝宝喂奶粉,喂米糊   如果母亲没有母乳喂养宝宝,那应该选择婴儿...

喂养小月龄宝宝 避开2错误行为

喂养小月龄宝宝 避开2错误行为

  一、嚼食喂孩子   有的家长(尤其是在农村)喂孩子时,先用自己的嘴把食物嚼烂,然后口对口地喂孩子;有的把嚼过的食物放在手上,再用手指一点一点地抿到孩子嘴里。他们认为,这样可帮助孩子对食物的消...